中国竞彩网

 
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聚焦|那扇门背后的“蓝衣女战士”!
发布时间:2023-3-9 阅读:1419次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有这样一个护理团队,38名护理人员中有35名是女性,女性占比达到了九成,这就是通大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重症监护病区的护理团队。她们用铮铮铁骨,寸寸柔肠,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演绎着现代女性的职业风采。

  多技傍身,她们是病房的“全能战士”
  
“16床病人准备PICC穿刺。”早上十点,16床病人的责任护士朱敏就忙碌了起来。原来,16床的徐爷爷已经96岁高龄,接受了五年治疗,一直使用有创机械通气。为了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在经过家属同意后,医护们决定为病人留置PICC。准备到位后,朱敏穿上无菌衣开始操作,“由于徐爷爷属于高龄病人,皮肤松弛,血管弹性极差,所以操作时更需要极度的细致和耐心。刺入血管的时候,我们大气都不敢喘,就怕角度不对,穿破了。”朱敏边看超声机屏幕,边缓慢穿刺,缓缓送入导丝,由于紧张,后背逐渐沁透汗水。原本仅需用时20分钟的置管,朱敏穿刺了足足两个小时。
  
“我们的病人大部分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住院时间长、血管条件差、置管难度大,每次穿刺都要花费比普通穿刺长得多的时间,护士们加班加点完成,通常打完已经是汗水浸湿衣服,直不起腰了。”护士长施金梅介绍,除了超声引导下的中心静脉置管术,她们还开展了有创无创机械通气,经鼻高流量氧疗,CRRT,CVP等各种有创监测,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通气等技术。
  胃管、尿管、气管插管……每个病人身上至少有7-8根管道,如何护理这些管道?呼吸机、监护仪、血滤机……各种机器如何操作?病房里的护士都多技傍身,应对自如,可谓是病房的“全能战士”。

  温暖陪伴,她们是病患“最亲的家人”
  
“谢谢你们的陪伴!要是没有你们照顾我老伴,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重症监护病区门外,一位老爷爷握着护士顾晓颖的手说。“这位爷爷的老伴是病房里的脑梗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人,爷爷基本每天下午都会到我们科室外面走廊上来陪伴老伴,离近一点他心理才能安心。”顾晓颖说,虽然为了病人的安全,疫情期间暂不许亲属探视,但老爷爷有什么照顾奶奶的需求,护士们一定会按照要求做到。“奶奶气管插管后说不出话,为了防止病人交叉感染住在单人病房,护士了解到奶奶害怕孤单,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每天会特别关注奶奶的情绪,每天都会给她放音乐、收听广播,还会帮助奶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因此老爷爷也十分信任我们。”
  对于病人来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重症监护病区的护士们就是他们最亲的家人。“该给病人翻身了!”一声呼唤,几名护士就齐齐聚到病人床边。除此之外,为病人擦脸、洗头、剪发等琐碎的生活小事也由她们负责。“有些病人昏迷不醒,靠着机器维持生命,但无论患者处在生命的哪个阶段,我们都努力给生命以尊严。”施金梅说。
  “我们也会按需和家属视频,让他们看到病人的现状,因此家属们对我们也很放心。”施金梅掏出手机展示,为了让患者安心住院让家属信任放心,护士们特地开通了微信群聊,她们定期在群里和家属沟通病人的情况,让爱意的传递不存在间隔。

  辛勤忙碌,她们是舍己为人的“白衣天使”
  
在通大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重症监护病区,忙碌似乎已经成为了工作日常。医学界有一个共识:“三分医疗,七分护理”。对危重症患者救治来说,护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高质量地执行主治医师的诊疗方案是护士最重要的职责。
  监测仪器参数、服药、氧疗、俯卧位治疗,料理患者生活、安抚患者情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们都笑称自己是“琐事做的多”,然而正是这点滴的努力,筑成了守护生命的长城。“就拿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治疗来说,由于重症患者俯卧位通气需要处于深度镇静,且身上连着各种治疗仪器和各种管路,每次俯卧位治疗都需要五个医护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施金梅说,再加上病房里老年患者较多,病情变化迅速,需要随时进行治疗和护理,医护们都是24小时在线观察。
  春日花葳蕤,娇艳绽芳菲。通大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重症监护病区的护理团队以温柔、善良、热情、细致,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服务患者,用爱与关怀构筑生命的长城。“在生命面前,其他事情都不是什么大事!”施金梅坚定地说。
  (供稿:王怡)

  苏ICP备05033463号-2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