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战在一线,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
|
发布时间:2022-12-22 阅读:1289次 |
早上七点,一进入急诊抢救室大厅,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厅临时安置的急诊患者以及奔跑在患者之间的医护人员。虽然外面零下两度,但是穿着蓝色隔离服、戴着N95口罩和面屏的医护人员均是满头大汗,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额头上滚落,也来不及擦拭。“目前急诊抢救室有63位患者,抢救室红黄区均已满员,过道也已经安置不下,只能先在大厅增加床位。”急诊医学中心主任黄中伟介绍道。
“忙碌是常态,再累也值得。” “肚子疼不疼?大便出血吗?有没有头昏、乏力?”急诊抢救室大厅内,急诊医学科副主任祁雷一边询问着患者病情,一边快速地记录着。了解患者的病情之后,祁雷一路小跑进入抢救室红区开医嘱、打电话为病人联系科室会诊、办理入院手续,随后又立马跑着去下一个患者的床边。 据了解,12月21日截止到下午5点,24小时内急诊入抢96人。作为抢救室主高班的祁雷,负责急诊抢救室红区以及安置在抢救室大厅和隔离间内的所有内科患者。往日走路带风的他,下班的时候累得腰也直不起来。饶是这样,第二天接科室指令,祁雷又继续去急诊抢救室加班,“再累也要顶上,要对得起胸前的党徽,对得起疫情之下信任通大附院的市民朋友。” 在科室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在咬牙坚持着。“核酸报告结果没有出来之前 ,我会一直坚守在急诊!” 副主任医师蔡琦已经出现发热症状,但看着同事忙碌的身影,不肯离开;身体不适的护士曹梦茵强忍着上完大夜班,直到交班才瘫倒在椅子上;护士雷燕看到科室人手紧张,主动将一月进行的手术延期...... “最近急诊抢救室接收的患者急剧增加,昨天上完小夜班的同事们为了减轻大夜班同事的压力,主动在科室继续加班到半夜三四点。”说到科室的同事们,门急诊科护士长刘小琴话语间满是心疼。
“救治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特殊情况不考虑核酸报告,直接开通绿色通道!”半夜,急诊抢救室忽然来了一位急待收治的患者,黄先生(化名)患有尿毒症,心跳呼吸骤停,病情不容乐观。接诊医生当机立断将黄先生安排进急诊抢救室,为其实施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我们全家都是阳性感染者,多亏医生第一时间接收救治,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黄先生抢救成功后,家属哽咽着说道。 急诊工作量大、节奏快,收治的病人本就病种多样、病情复杂,在社会面阳性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急诊更是面临着重重挑战和压力。“急诊现在是最危险的地方,收治的病人中部分是有基础疾病的阳性感染者,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先竭尽全力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黄中伟说道。 “急诊抢救室之所以能如此高效运作,是因为所有的医护人员始终坚持将抢救病人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门诊部主任仇永贵介绍道。
“战在一线,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为减少因社会面感染带来的减员情况,保证医疗资源供给,急诊医学中心的医生护士争先恐后要求住在医院闭环管理。即使这样,还是有一线的医护人员因为感染而居家,但每日入住急诊抢救室的患者只多不少。 “护士长,我没有发热、浑身疼痛等症状,请继续排我的班!” “护士长,看着科室的兄弟姐妹在一线加班加点,我很着急,转阴之后请立刻安排我上,我时刻准备着!” “护士长,闭环我上,家里我已经全部安顿好了!” 在协调排班时,听到大家的话语,急诊抢救室护士长陈天喜很是感动,“有如此团结的大家庭携手共克时艰,不管加班到多晚都是值得的。” “我们提前从各科室抽调了有丰富抢救经验的护士,今天已经安排第一梯队4人保障急诊护理紧急需求,第二梯队20人也已经储备好,第三梯队的人员在统筹安排中。”护理部主任沈红五说道。关键时刻,不仅是急诊,所有科室的医护人员都在时刻准备着。“战在一线,是我们自选择学医开始,就必须承担的职责与使命!” 日夜奋战在一线的急诊医学中心只是通大附院众多科室的一个缩影,每一个科室、每一位通大附院人都始终坚守岗位,奋战在各自的一线。他们始终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待到春暖花开,山河定然无恙。 (供稿:吴昱)


|
|
|
|
|
|